北京代怀公司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北京代怀医院 2023-01-21 263 admin

在当代玻璃艺术逐渐兴盛的同时,古琉璃收藏亦在不断发展之中。圈内知名的琉璃鉴赏、收藏家牧之,对于国内的古琉璃收藏情况,他总结为:刚刚起步,方兴未艾。

牧之解释说,之所以说刚刚起步,是因为相比玉器、贵金属等类别,国内古琉璃还是一个较为小众的收藏领域。流通市场上少见专门的古琉璃专场,往往与其他古玩杂拍;国内专门从事古琉璃研究的藏家和鉴别师也不多。反而是日本、美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地,对中国古琉璃的研究更为深入和系统,出版了不少专著和论述文章。方兴未艾则指其艺术和市场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发展前景广阔。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曾出现两大巅峰期

从事古琉璃收藏,首先要厘清古今对琉璃的不同定义。今天所说的琉璃,是指人造高铅水晶玻璃;而在中国古代,最初并没有玻璃的称呼,琉璃指的就是玻璃。直到宋朝,才出现了“玻黎”这一称呼。到了明、清之后,为了与琉璃瓦(铅釉陶瓷)相区分,玻璃才逐渐取代琉璃成为一类器物的通称,因此北京才有琉璃厂、玻璃厂的区分。

中国制造琉璃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出土的西周文物中已经有原始的玻璃管珠。到了战国至汉代,工匠对炉温的把控已趋稳定,琉璃的质量得到保证。而在造型艺术上,秉承当时的社会风气,这一时期的琉璃制作严谨、端庄大方。牧之认为,无论从技术还是艺术角度,这都是中国琉璃的首个巅峰时期。

遗憾的是,由于琉璃在中国并非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传统的琉璃制造工艺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直到清朝,以西方吹制工艺制造的宫廷玻璃器皿,形成了中国古琉璃的第二个高峰。由于宫廷特色浓厚,因此这一时期的琉璃制品颇受收藏者的喜爱。加之其保存量大,成为琉璃拍卖的主要类别。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价格已暴涨却仍被低估

随着近几年古玩和艺术品市场的热炒,相对冷门的琉璃价格也已经暴涨。牧之介绍说,2004年前后,在民间收一颗战国蜻蜓眼琉璃珠只需要几千元,品相好的也不过万元;到今天,蜻蜓眼的价格已经涨到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前两年香港佳士得曾经有过琉璃的专场拍卖,成交价格普遍比预估价格高出三至五倍,证明琉璃的收藏价值正逐渐得到藏家的认可。

但另一方面,普遍认为琉璃的收藏价值仍被低估。琉璃是中国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宝之一,但相比其他类别的古玩,琉璃器物的价格水平和涨幅仍然落后。香港佳士得中国艺术藏品专家波拉?安特比认为,“这类藏品价格不高,部分原因是藏家还未真正将注意力转移到这种艺术品上来。拍卖会上的中国古典琉璃器皿的展品并不多见,因此它的名气稍有逊色。”

西方国家将琉璃(玻璃)制品作为日常用具,以实用为主;而中国则主要作为礼物、玩物,更讲究精致细巧。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古琉璃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但一个反常的现象是,西方的古代玻璃制品,在中国卖得比原国还要贵,罗马、印度的玻璃珠在中国国内的价格翻倍上涨。以此为参照,中国古琉璃的升值空间理应更大。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鉴赏古琉璃需具备综合知识

对于如何鉴定古琉璃,应该遵循“三多”原则:多去博物馆看真品、多看书了解相关知识、藏家之间多交流。和牙雕、玉器等不同,琉璃的材料就是人造物,因此对材料成分进行技术鉴定只能作为辅助手段,而不是决定琉璃价值的主要依据。牧之表示,判断琉璃的真伪和价值,更多地还是要靠经验,分析造型、纹饰等特征与制造年代是否相符,配料颜色与出产地特点是否吻合等。这就要求藏家具备一定的文史功底和综合知识,否则就容易上当。

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会不会制造玻璃,曾经是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地下发掘出了大量距今两千多年的中国早期玻璃器,品种非常丰富,有礼器、生活用品、葬器、佩饰等,数以千百计。经过科学检测,这些玻璃器的化学组成,与古代世界各国不同,造型和艺术风格,也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世界玻璃史上独树一帜。本文所介绍的,是湖南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的玻璃璧。

一璧的定义及其用途

中国古代的璧,是一种圜形平板器物,一般以玉制。《说文·玉部》:“璧,瑞玉,圜也。”但也有用其它材料制成的,如玻璃、石、玳瑁、陶、木、角、铅等,但所有材料制成的璧,除玉璧和玻璃璧外,其余都是专作随葬用的明器。

璧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器物。中国古代,对璧非常重视,其用途极其广泛。如用于祭祀:《周礼·春官·典瑞》:“璧以礼日月星辰。”《汉书·明帝纪》:明帝“亲执珪、璧,恭祀天地。”《东汉会要·礼四·嘉礼》:“《汉祀令》曰:天子行有所之,出河,沉用白马、珪、璧各一。”中国古代祭祀繁多,从日月星辰,名山大川、宗庙以及百神,而祭祀时,常需用璧。用于馈赠,《汉书·南越王传》记载,南越王赵佗赠送给汉文帝的礼品清单中,头一项就是“白璧一双”。用于聘礼,《汉书·儒林传》记载:“上(汉武帝)使束帛加壁,安车裹轮,驾驷迎申公”。用于婚礼,《后汉书·皇后纪·梁皇后传》记载:“悉依孝惠皇帝纳后故事,聘黄金二万斤,纳彩雁、璧、乘马、朿帛,一如旧典”。用于朝会,《汉书·食货志》记载:“今王侯朝贺以苍璧”。用于佩饰,《盐铁论·散不足》说汉代的贵族妇女“长裾交袆,璧瑞簪珥”,璧是中国古代组玉珮中的主件。用于室内悬挂和陈设,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和漆画中,常有悬璧图(图1、2、3、4),除了显示富有、豪华之外,还有辟邪去恶的作用。用于丧葬,战国秦汉墓的随葬品中,常常发现有璧。目前的玻璃璧,多数是在墓葬中发现的,大多是放在死者的头部,如1983年湖南省汩罗县汩罗山第33号战国楚墓(图5)、第36号秦墓(图6)的玻璃璧,都是放在死者头部的。《周礼》郑注曰:“璧圜象天。”把玻璃璧置于死者头部,有墓主人灵魂升天的含意。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二出土情况

湖南许多县市都出土了玻璃璧,如长沙市出土101件(图7-31),其中楚墓97件,秦汉墓4件。益阳市楚墓36件(图32-37)。资兴市20件,其中楚墓19件(图38、39),汉墓1件(图40)。衡阳市9件。湘乡市7件。汩罗市6件(图5、6)。平江县2件(图41)。郴县、浏阳县、大庸县(图42)、临澧县、株洲市、永州市、辰溪县、龙山县各出1件,共计201件。目前全国共出土战国秦汉玻璃璧233件,湖南出土的玻璃璧占全国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七。说明中国古代玻璃璧的主要产地在湖南。战国秦汉时期的湖南应有不少的玻璃作坊。尤其是长沙市,出土的玻璃璧几乎占全国出土玻璃璧的半数,这里的玻璃作坊数量多且非常出名。但是,两千年的漫长岁月,沧海桑田,当年红红火火的玻璃作坊已无处寻觅,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寄希望于今后的考古工作,能有玻璃作坊遗址的发现。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三玻璃璧的种类

据秦汉古籍记载,璧中央的孔叫做好,边即璧的本体叫做肉。《尔雅·释器》:“璧大六寸谓之宣,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環。”璧、瑗、環的区别,在于中央孔的大小,所谓“肉倍好”,是孔小边大;所谓“好倍肉”,是孔大边小。故汉代许慎《说文·玉部》说:“瑗,大孔璧”。段注:“孔大于边也。”所以,从广义上讲,瑗、環也可以算作璧一类。但是从习惯上或严格意义上说,人们只把孔小边大的叫做璧。

湖南出土的战国秦汉玻璃璧,按其纹饰和形制,大体可分为谷纹璧、芽谷纹璧、齿纹谷纹复合纹璧、蒲纹璧、方格纹璧五类,其中以谷纹璧最多。

谷纹璧《周礼·春官·典瑞》:“子执谷璧”。所谓“谷璧”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谷纹璧,其纹饰是璧面饰以排列有序的许多小乳丁,看上去好像一颗颗的粟粒。《周礼·春官·典瑞》郑注:“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粟为五谷之一,故叫“谷璧”。

湖南出土的玻璃璧,以谷纹璧出现的时间最早,在战国早期就出现了;流行的时间最长,从玻璃产生之日起,直至消亡之日,前后长达六百多年;数量最多,占玻璃璧总数的十分之九以上。

谷纹玻璃璧有不同种类。从造型纹饰上分,有的谷粒密集,谷粒较小;有的谷粒稀疏,谷粒较大;长沙地区大多数玻璃璧,谷粒硕大饱满,而益阳地区的,则谷粒瘦小稀疏,可以看出两地玻璃作坊生产的玻璃璧是不同的。有的玻璃璧谷粒布满全身,没有边饰;有的则边缘有一周凸起的弦纹;有的两面均饰谷纹,有的则一面谷纹,另一面格纹,还有的背面无纹饰。从颜色分,有各种颜色的玻璃璧。如有黄色、深蓝色、蛋青色、豆青色、桔黄色、乳白色、灰色、淡绿色、淡褐色、深绿色、墨绿色,浅黄色、碧绿色、碧蓝色、深黄色、绿色、酱黄色、青色、白色等。《汉书·西域传》载“璧流离”注:“流离青色如玉。”“流离”是中国古代对玻璃的一种称呼。注又引《魏略》云:“大秦国出赤、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流离。”但湖南出土古代玻璃璧又何止十种颜色;其中碧绿色璧很像碧玉,乳白色璧很像羊脂玉,说明湖南战国秦汉时期的玻璃工艺大师们,对玻璃着色剂的认识、掌握和使用,都有相当高的水平。

谷纹璧的直径在8~14厘米之间,早期谷纹璧较小,直径只有6~7厘米;厚一般为0.2至0.4厘米(图9-26、33-37、40、41)。

芽谷璧所谓芽谷璧,就是谷粒上刻有幼芽,乃五谷初生之象,非常形象。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国,这种纹饰寓意五谷丰登,是祥瑞之象。现在学术界,对这类芽谷璧,有称谷纹、云纹、满纹、卷云纹、卧蚕纹的。其纹饰优美,做工精良,内缘外缘均有弦纹,是玻璃璧中最精致的一种。目前发现的芽谷璧以绿色者最多,如有浅绿色、墨绿色、碧绿色等,乍看晶莹温润如碧玉(图27、28)。

方格纹璧方格纹壁非常稀少,目前只发现两件。一件为纯粹的方格纹,1987年湖南省大庸县67号汉墓出土。直径12.2厘米、好径3厘米、厚0.4厘米。半透明,颜色白中带绿,璧面刻画小方格纹(图42)。1975年长沙火车站建设工地18号战国楚墓出土一面,直径11.3厘米、好径4.4厘米。一面饰方格纹,一面饰谷纹(图29)。

齿纹谷纹复合纹璧这是以齿纹和谷纹为主题纹饰的复合纹玻璃璧。内区饰谷纹,外区饰锯齿纹,肉的内外边缘处,均有一周弦纹。乳白色、半透明,正面光滑,有光泽,另一面粗涩无光。直径12.6厘米、好径4.5厘米、厚0.4厘米(图30)。这件璧的出土情况不清,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转交湖南省博物馆的。这种璧非常罕见,目前只发现一件。

蒲纹璧《周礼·春官·典瑞》:“男执蒲璧”。所谓“蒲璧”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蒲纹璧。蒲璧的纹饰,是用三对平行斜线,成60度的角度,斜向交织成六角格子,经琢磨后,形成突起的六面晶体。这种纹饰,很像古代蒲席的编织纹,所以当时称之曰“蒲璧”。

西周时期,璧是有等级身份的区分的。《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伯执躬圭,缫皆三采三就;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缫皆二采再就,以朝觐宗迂会同于王。诸侯相见亦如之。”据《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子爵比男爵高,所以谷璧所代表的政治等级也比蒲璧高,但是,到了战国,尤其是汉代,这些等级早已不存在了,谷璧和蒲璧的政治等级意义便已消失了。

1975年长沙火车新站建设工地15号战国楚墓出土一面近似蒲纹的玻璃璧(图31)。乳白色,璧面用平行线,斜向交织成菱形格子,每格内饰凸起的乳丁纹。蒲纹玉璧凸起六面晶体是琢磨成的,而玻璃璧是模印的,难以形成六面晶体效果,只好用平行线斜向交织,做出象征性的效果。陕西省兴平县出土一面真正蒲纹的玻璃璧,非常精美,也可能是古代湖南生产的(图43)。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四玻璃璧流行的年代

长沙地区玻璃璧年代最早的,是1954年长沙桂花园132号楚墓出土的直径只有6.5厘米的谷纹璧。该墓随葬器物组合为鼎、敦、壶礼器一套。这种墓时代早的可以追溯到战国早期。早期玻璃璧大概还是试制阶段,又薄又小,数量也非常少。到了战国中晚期,就大量流行了。以湖南资兴战国汉墓出土的玻璃璧为例,战国早期楚墓出土2件,战国中期楚墓出土12件,战国晚期楚墓出土5件,西汉墓出土1件,东汉墓没有发现玻璃璧,说明湖南玻璃璧始于战国早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衰落于汉代,前后六百多年。

五璧的制造

从表1中可以看出,湖南出土的战国秦汉玻璃璧的化学成分,与西方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有很明显的不同,那就是中国古代玻璃含有大量的铅和钡,而西方古代玻璃含铅极少,西方含钡较多的玻璃,直到19世纪才出现。美国康宁玻璃公司的古玻璃专家、、在《一批早期中国玻璃的化学分析》一文中指出:“从化学上来分析,对早期中国玻璃最感兴趣的是这些玻璃都含有高的铅和钡。这些玻璃已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这里再报道18个例子。毫无疑问,这些玻璃是在中国制造的,因为19世纪以前在世界其它地方完全不知道这类组成。而西方含大量铅的古玻璃,从没有发现这样高的钡含量。钡可能是作为一种配合料故意引入的。因为它可以像碱一样起助熔作用或对钙的稳定作用。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同含铅配料一起带入的。钡在玻璃中还能产生一定混浊度,因此,钡也可能是中国玻璃制造者为获得像玉一样效果的玻璃而引入的。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这是由于存在二硅酸钡析晶产物,这一结论已由X射线衍射所证实。”美国国家标准局一些研究古玻璃的专家们,通过对中国古代玻璃铅同位素的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玻璃中铅同位素比率非常特别。、、在《中国早期玻璃同位素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玻璃中的铅与世界其它地方制造的玻璃中的铅完全不同,由于知道这两种特殊同位素比率的矿物产在中国,这就为这些特殊玻璃是中国制造找到了证据。”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湖南出土的高铅钡玻璃璧,它们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

(一)原料配方

上述中国古玻璃原料配方,是我们今天通过分析,检测得出的结论。但在中国古籍中,对中国古代玻璃原料的配方也有记载。如汉代王充的《论衡》,在《率性》篇中说:“道人消炼五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这里所谓的“五色之玉”,就是中国古代的仿玉玻璃,这是我国古籍对制造玻璃的最早记载。中国古代早期的高铅钡玻璃,外观像玉,所谓“作五色之玉”,就是人造玉,即仿玉玻璃,所谓“消炼五石”是说原料配方是用了五种不同的矿石原料,前面已说到我们今天通过仪器进行科学检测和分析,已知的有四种矿石原料,尚有一种不得而知。

铅、钡矿石,是中国古代玻璃的特殊配料,它们的作用有如下几个:降低熔化的温度,起助熔剂的作用,提高玻璃的折射性、可塑性,增加光泽,获得像玉一样的效果。尤其是最后一个,因为玉在古代中国非常重要,人们除了竭力寻找天然玉外,还极力追求人造玉。由于钡在玻璃中能产生一定的混浊度,所以,生产的高铅钡玻璃看上去就有玉的外观。湖南出土的战国秦汉200多块玻璃璧,全部是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初看很像玉。在战国秦汉考古发掘中,一些铅钡玻璃常常骗过考古学家的眼睛,把它们误认作玉器。如1988年《文物》第2期,发表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考古专业的《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发掘简报》:“玉杯,14件。形制相同,圆柱形,淡绿色,平底。”两年后,这些所谓的“玉杯”,经建材工业部建筑材料学院测试所测定,原来是铅钡玻璃杯,按照这种情况,半个多世纪以来,湖南发掘数千座战国秦汉墓,出土的玻璃璧恐怕不只201件,很有可能有个别的玻璃璧误作玉璧报导的情况存在。

(二)压模成型的制造工艺技术

湖南出土的玻璃璧,是用中国古代传统的压模工艺制造的。第一道工序,是制造一个泥模或陶模。第二道工序是将原料混合,拌匀后放入坩埚内,加热至摄氏1050度以上,使其熔化。第三道工序,是将熔化了的玻璃液,倒入模内,第四道工序是压模:由于玻璃液粘度大,不能迅速充满模腔,必须趁玻璃溶液没有变化之前,用泥范把它压成璧状。古玻璃专家后德俊研究员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玻璃璧,有纹饰的一面光滑有光泽,另一面则粗涩无光。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刚刚浇入的玻璃温度高,泥范上的花纹就在玻璃表面显示出来,而另一面,因要控制浇入玻璃液的量(即控制璧的厚度)和使玻璃液表面平整,因而耽误了一些时间,使玻璃表面温度下降,粘度增大,盖上另一块泥笵时所形成的表面,就变得粗涩无光了。湖南战国秦汉墓出土的玻璃璧,绝大多数如后德俊先生所说的,“有纹饰的一面光滑并有光泽,另一面则粗涩无光”。但也有少数玻璃璧,两面都有光泽,都一样光滑,而且都一样有精美的纹饰。如1957年长沙市左家塘战国楚墓出土的芽谷纹碧绿色玻璃璧(图27)和1955年长沙市陈家大山4号战国楚墓出土的墨绿色芽谷纹玻璃璧(图28),两面均有清晰精美的芽谷纹,两面都有光泽,温润如玉。看来,早期玻璃璧制造中存在的一面光泽一面粗涩的技术难题,终于随着制造技术进步而解决了。

六为什么湖南会成为古代全国玻璃璧的制造中心

湖南地区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玻璃制造中心是有原因的。一是古代湖南不产玉,而玉璧又是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礼器;二是湖南有丰富的制造仿玉玻璃璧的原料。《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长沙出连钖。”专家们认为,“连”就是铅,长沙盛产铅矿,这是高铅钡玻璃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湖南省志·地理志》记载:临湘、郴县、桂阳第二十个县都有丰富的铅锌矿。湘潭、新化、衡阳、沅陵、隆回、绥宁、衡南等县市,都产重晶石(BaO4),这是高铅钡玻璃必不可少的另一种主要原料,湖南全省二氧化硅(SiO2)的储量极其丰富,这也是玻璃工业最主要的原料,加之湖南地区不产玉,在非常重视玉璧礼器的礼仪之邦的古代中国,湖南地区古代制造人工玉璧的高铅钡玻璃工业,就应运而生了。

除湖南省外,发现玻璃璧的省份,还有广东,江苏,安徽,广西,陕西,重庆,福建,山东等省市(见表2)。从上表可以看出,玻璃璧的90%左右出于楚地。楚国周边省的玻璃璧,有可能是从楚国流传过去的。看来,玻璃璧是楚国的特产。《战国策·楚策》记载:“楚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这里说的夜光璧,就是玻璃璧。中国古代的玻璃是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外观像玉,但比玉有更加明亮的光泽。《汉书·西域传》注:“琉璃色泽光润,踰于众玉。”琉璃是中国古代对玻璃的称呼。《西京杂记》卷二记载:“汉武帝时……白光琉璃为鞍,鞍在暗室中,常照十余丈,如昼日。”所以,古人常常给琉璃冠以“夜光”之名,即当时所谓“夜光之琉璃”,如汉代扬雄《羽猎赋》:“方椎夜光之琉璃。”所谓“夜光之琉璃”,一般是指玻璃。唐人王翰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里所说的夜光杯,也是指一种高级玻璃杯子。《汉书·邹阳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班固《西都赋》说昭阳殿“悬黎垂棘,夜光在焉”。所谓“夜光在焉”,是昭阳殿悬挂了夜光璧——仿玉玻璃璧。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李砚祖、张孟常《工艺美术欣赏》一书说:“玻璃璧往往贵重于玉。”(4)这要看在什么情况下。玻璃璧在其产地湖南并不比玉贵。如湖南资兴80座楚墓中,出土玻璃19件,平均四座有1件。而这些随葬玻璃璧的,并不是高级贵族,多属于中产之家。但在离楚地数千里之外的遥远的北方,就特别珍贵。楚国当时非常害怕强大的秦国,于是将南楚(今湖南地区)生产的特产——秦国所没有的,比玉还要珍贵的高级玻璃璧(夜光璧)献给秦王,以求友好。但是,玻璃璧虽然在秦国比玉还要珍贵,却没有能够打动秦王的心,楚国终于还是被秦国灭亡,1975年陕西省兴平县出土1件现存最大,直径达23.4厘米的深蓝色蒲纹高级玻璃璧,非常精美,可能就是两千年前楚国献给秦国大批高级玻璃璧中的一件。

清代由于引进了西方的先进工艺与人才,使国内玻璃制造技术得到极大提高,达到了战汉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华美的宫廷玻璃器足以媲美西方同时期的玻璃艺术品。明、清两代,博山琉璃生产的主要原料为马牙石、紫石、凌子石、硝等,另以铜、铁、碛等为着色剂。至近代,马牙石改用白药石,纯碱取代了硝。现采用的主要原料为石英。

矿石原料

主要有马牙石、紫石、凌子石、石英、白药石、长石、方解石、铁矿石、重晶石等。

马牙石产于淄川的昆仑和博山的两平村。此种原料久已不用。紫石即萤石,主要成分为氟化钙(CaF2),是古代博山琉璃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产于博山石马、岱庄、淄井等处。凌子石也称菱石、白云石(MgCO3·CaCO3),是古代博山琉璃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产于博山甘白峪、奎星楼等处,近年已不多用。石英粉碎后俗称“石面”,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为近年采用的主要原料,产于招远、新泰、莱芜等地。白药石原是制陶瓷釉料的原料,博山玻璃生产一度使用此料,因价格昂贵,近年已不用。长石产于宁阳县,近年用量不大。方解石俗称马牙石、白石,产于博山朱家庄。铁矿石俗称铁石,产于博山西山一带,近年已不用。重晶石产于博山甘白峪,近年已不用。

化工助剂

主要有硝、纯碱、红碱、硼砂、白砒、铅丹等。

硝为焰硝(火硝)、芒硝、皮硝等的统称,是熔炼琉璃的助熔剂。古代用焰硝,近代多用芒硝,主要成分为硫酸钠(Na2SO4),产于黄河下游沿岸诸县。20世纪20年代,改用智利所产硝酸钾(KNO3)。纯碱即碳酸钠(Na2CO3),是熔炼琉璃的助熔剂。纯碱供应困难时,也间或采用土碱。红碱用草木灰熬制而成,主要成分为氯化钾、硫化物等,是熔炼茶晶色料必不可少的原料。硼砂(Na2B4O7·10H2O),可减少产品的炸裂现象,有时也采用硼酸(H3BO3)。白砒又称信石、砷,主要成分为氧化砷(AS2O3),与火硝合用,可作为琉璃熔炼中的澄清剂。铅丹包括红丹粉(Pb3O4)和黄丹粉(PbO),近年多用红丹粉。

此外,化学原料尚有氧化锌、三氧化二锑等。

着色剂

古代博山琉璃所用着色剂,有铜、铁、碛、画碗石等。近代,所用剂种大大增多。近年常用的有硫化镉、氧化钴等10多种。80年代初,推广使用稀土元素。此前,琉璃工艺生产合作社已采用釉为着色剂。1983年,博山美术琉璃厂试用铈等作为着色剂。

贵重色料

主要有鸡油黄、鸡肝石等。

清代已有鸡油黄色料。此料色黄而微带红,异常晶莹温润,但传世品甚少。民国期间,博山鸿升东炉熔炼鸡油黄取得成功。1972年,淄博美术琉璃厂经反复试验终于熔炼出鸡油黄,一时轰动了外贸市场。后因原料成分的变化,再未熔炼成功。

鸡肝石早年称鸡肝色。民国初年,和成炉曾吹制大量鸡肝石花瓶、笔筒、茶杯、酒杯等产品。新中国成立后,以花瓶和成套文具为主的鸡肝石产品主要销往日本。

燃料

博山琉璃生产初以焦炭为燃料,清代改为烧煤。

1965年,博山琉璃工艺生产合作社将花球炉改烧重油。70年代中期,博山美术琉璃厂生产玻璃注射器的成型工序采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1985年改用煤气。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清宫玻璃厂的发展历史及各个时期的主要贡献。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北京皇城西安门内的蚕池口营建宫廷玻璃厂,归入养心殿造办处。技术上主要依靠西洋传教士,其制品专供帝皇内府所用。值得一提的是康熙朝发明的套料工艺,以多种彩色玻璃在异色玻璃地上贴、刻出图案,其后得到广泛的应用。可惜由于年代及产量的原因,康熙朝的玻璃器并不多见。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白玻璃弦纹大罐(清康熙),故宫博物院藏

雍正帝于圆明园六所新建玻璃厂,改用本土匠师,打造传统器形。当时以玻璃代替宝石成为典章制度,玻璃器也作赏赐大臣之用。雍正朝注重玻璃颜色的调配研究,能仿玛瑙、翡翠、琥珀、蜜蜡等色,且都呈色精妙。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黄色玻璃菊瓣式渣斗(清雍正),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玻璃器皿,实施兼容并蓄的治理政策,使中西文化得以融合。斥巨资扩建玻璃厂,改进设备,在传统皇家风格基础上招聘法国技师,烧造洛可可风格的灯具与陈设物。乾隆时期的宫廷玻璃器烧造量大,造型繁多。各种陈设、祭器、饰品、日用器皿,器型达百余种。

乾隆朝玻璃工艺发展也是盛极一时,点彩、洒金、搅胎、雕刻、磨花、描彩、描金、戗[qiàng]金等等,工艺繁多。尤其是套料、金星、画珐琅等工艺更是无可匹敌。据统计,当时的玻璃呈色多达30多种,斑斓绚丽华美。这里插一句,民国至解放时期外贸玻璃器大多喜欢刻上“乾隆年制”的款,也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白套蓝玻璃五供一套(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金星玻璃桃式花插(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玻璃胎画珐琅芙蓉花鼻烟壶(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自嘉庆朝以后,清宫玻璃厂的生产规模和技术发展日趋式微。嘉庆朝无创新,时有减产或停产。道光帝有俭德,玻璃生产一落千丈,咸丰朝亦然。至清末同治、光绪两朝时,玻璃厂生产略有好转,但已无法再现辉煌。

清代的民间玻璃业受宫廷影响也极为兴旺,据记载仅博山一地玻璃器每年可销售七千余担。北京不产玻璃料,而是从博山购买料条,低温加热熔软之后,由民间匠人制成动物、瓜果等料器,这也就是北方称玻璃小件为“料器”的原因。

在清代吸闻鼻烟颇为时尚,华贵别致的鼻烟壶便成为贵族及文人的新宠,是把玩、炫耀之物。其中,玻璃鼻烟壶以其丰富的色彩、精致的工艺、多变的造型深入人心,压花、套料、内画、玻璃胎珐琅等玻璃烟壶百花齐放,形成了俗称小百科的文化专项收藏。传统玻璃艺术也因为有内画鼻烟壶这一种类,而一直流传至今。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白套黑玻璃鼻烟壶(清),故宫博物院藏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玻璃胎画珐琅西洋女子图鼻烟壶(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周乐元款玻璃内画鼻烟壶(清),故宫博物院藏

至清末,全新的玻璃制品成为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玻璃从欧洲大量进口。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新政推行,政府在山东的颜神镇(博山)成立玻璃公司,聘请德国技师制造玻璃。宣统末年公司停办之后,工人们便自行设厂,开始了以本土工人为主独立生产平板玻璃的历史。产业化时代的来临,结束了中国古代玻璃三千多年的坎坷之路。

七、中国古琉璃综述

古琉璃的收藏,系统的聊聊古代琉璃

以上把中国古代琉璃史简要的梳理了一遍,是让大家能了解整体发展脉络。至于细节方面,如珠饰剑饰发饰等专题、及器物内涵功用等研究,将在以后慢慢讲述。关于中国玻璃的发展特色,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1.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人造玻璃,诞生于大约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国虽非玻璃的发祥地,但有独特的环境起源与玻璃配方,而且留存很多极富中国风的玻璃制品,如璧环、剑饰、耳杯、印章、葬饰的含蝉、握猪、玉衣片等等。

2.配方问题使中国古代琉璃器皿的适用性不高,再加上适用性强、成本低廉的陶瓷业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国琉璃的发展。

3.中国自玻璃起源时就开始有仿玉倾向,并一直贯穿整个古代玻璃史。出于东方审美的含蓄,中国玻璃大多素雅内敛,注重内在含义与张力,西方艺术则更注重外在形态的表达。

热门排行